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600字

时间:2019-06-29 18:00:20 | 作者:学霸

【消逝的仪式感】

陈抱朴

仪式感,似乎常常被人所提及,却极少有人真正去诠释它到底是什么,或是其中所蕴含的特殊意味。仪式感仿佛是每个人心中都存有的一个模糊的感受,但又难以被看得真切。也许在每个人眼里,仪式感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有所相通吧。

在我眼中,仪式感是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沟通的媒介。仪式感让理想的曙光照亮生活,让平和的内心仰望未来。

我总喜欢在吃早饭前,先去一趟教室,空无一人的教室之中,四周的桌椅杂乱零散,我的心却异常得平静。在这个无人注视的地方,在这个略微昏暗的空间,抛去摆在他人眼前的姿态,自我地享受这专属的片刻安宁。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连这短暂的片刻清净都不懂珍视,不愿追求,更是将“仪式感”视为无用的负累,只想敬而远之。殊不知在这个空虚的社会中,只有这种带有轻微的盼望和真切的渴求的方式,才能在跨越所谓的理性,带来稍许来之不易的动容。

也许是现实与所思所想之间那不可逾越的偏差,使得大多数人甘于无奈而沉溺在绝望之中,将先前高唱的梦想深埋,将朝气蓬勃的自我遗忘。但亦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眼中光彩依旧,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了桥梁,对于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独特的品味和思考。而这道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正是这无处可寻或是无处不在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感性理性间的权衡。今人总是惊羡歌颂古人的一举一动,不管是待人处事时的洒脱逍遥,还是与山河比肩的豪迈肆意,抑或是痛哭朗笑的纯粹真情。殊不知生活中的我们也能够轻易做到,因为仪式感,也是一种对任何事物放下成见的回归本心。

时代的洪流里,仪式感正在消失,而面对正在消逝的仪式感,我们要去坚守的不是刻板的规章,而是一份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相信自我的信念。

【过一种仪式感的生活】

金毅

午后总是鲜少有人经过,只有行车在瞬时间驰过窗外的残影。云常挡住阳光,绘下时明时暗的光影。几声零落的喇叭在耳畔响起,伴着生锈的车轮“叽嘎”的呻吟。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午后,阳光灿然,世间万物都慢下了步调,才能寻得一刻坐在窗前看书作文的古韵惬意吧。

古人的仪式感不仅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典上,更在日日寻常的午后。或是立于窗前吟诗作赋,或是面朝山河纵览春景,亦或是铺一张毛毡,蘸一笔浓墨,纵笔挥毫,抒情立志,岂不美哉。若是像李白之辈一般放荡逍遥,更可简装易行,游山玩水,昂首饮酒,肆意作诗,也甚是欢快。

端午时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时的赏圆月、享团圆。这种种仪式不仅是中华历史的传统,更是中华人民生活意趣的缩影。而现如今,我们忽视了太多仪式,也消磨了生活的千滋百味。

在众多诸如“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了紧迫感的威胁下,我们用复制粘贴的祝福代替了亲笔书信的庄重,在花朝节却不留一点空闲赏花喝茶,将丰富充实的仪式随意删减,空留下完成任务般的冷漠死板。

其实仪式感很小,小到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让人难堪重负。刘亮程就认为,躺在田野里,听着虫鸣是一种仪式感。萧红认为,看火烧云从一边到另一边是一种仪式感。留一个午后的目光追随繁花游鱼的倩影,或是在合适的时间静心看一本好书。沉浸在连贯的文字之中,听凭作者领你走进一个故事。这生活的片刻就能带来难以言喻的幸福与满足。

其实仪式感很容易,难以跨越的只不过是我们日渐焦躁的心。我们的生活,其实一点简单的仪式感就足够。

【芒果树上的蜜蜂】

鲍宗常

在冬夜里,寒风扯过我的发梢,寂寥清净的城市中,想听见一阵车鸣、一声轻语已是挺稀罕的事了。你要问我这时候干什么最好,我会告诉你那便是看一本可以品味真谛的书。而现在的我,正安坐在书桌前,点着台灯,翻看一本名叫《米格尔街》的书。它的每篇文章朴实无华,却温言细语地道出了一个个富有真谛的故事。

要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书中的那位诗人。或者残酷点来说,他便是那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乞丐。当他到达主人公家之前,并未执迷于物质上的追求,而仅仅是想仰头观望那在芒果树上的蜜蜂,并坚持每一个月写一句诗,比如“今夜的繁星是幽深的”。他没有太多的期盼与渴求,一个每日要接受饥寒审判的人却能在一次次的考验中保有对物质的漠然和对精神的重视,我相信,他想作为一位诗人,让自己的生活富有仪式感。

在我看来,仪式感是诗人丰沛内心的必要土壤,而今仪式感的土壤愈发贫瘠,诗人也渐趋寥寥。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生活的仪式感和诗意变得无用且奢侈,人们似乎已经忘掉一点最为重要的真谛:我们到世上是要生活的而不是生存的。仪式感便是生活的前提,或许仪式感并没有人们所排斥得那样庞大且不可负担。仪式感可大可小,对于一位远在异乡的人来说千里迢迢返乡是一种仪式感,而对于在家生活的人来说细腻地感受幸福也是一种仪式感。

所以我认为,仪式感不管大或小,只要它将你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变得精致灵动。也许,这也正是仪式感的本意。《米格尔街》中的诗人以看蜜蜂和每一个月写一句诗来作为自身的仪式感。在冬夜中看书的我,聆听着风声,饮一口热水,时而望着星空这也许一种仪式感吧。在繁杂的城市中,朴素与坚持的仪式感也许就是生活的乐趣吧。

【花的美好】

胡锐奇

月华如水,静夜无声,轻巧地拧亮台灯,温柔地摩挲纸页,品味着安然卧在泛黄纸面上的诗句。虽然有时总觉得难解其意,但如此的端坐闲情,可能也算得是至简的仪式感了吧?

初见仪式感,在脑海中闪现出的是激昂国歌下国旗冉冉升起,是万人欢呼下盛大的开幕式,是庄严肃穆下人人的盛装出席……这时,我不禁纳闷,仪式感难道只存在于如此宏大的场景中了吗?但除此之外,我又实在忆不起些什么了。

我只好带着惆怅,翻开诗集,寻找真谛。看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惬意,我心中的向往之意油然而生。心想,这是仪式感吗?这样的仪式感有什么用呢?为什么只有诗人在寻觅它呢?

偶尔闲暇,翻开了一本杂志,认识了一个原本陌生的节日——“花朝节”。那是古人为花聚会的日子,有着各种习俗和规矩。初时,我心中大为不屑,“区区小草小花,怎值得如此浪费时间?”。可反观现代人机械般的生活,又不禁一阵冷汗。

从往昔人们对花草山水富有情趣,到现在对世间美景麻木不仁,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人们因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沉溺在世俗纷争之中,为了所谓的简省和高效,省去了一切“麻烦”和“无用”,却也消磨了仪式感,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仪式感是一种情调,是一种心灵与现实沟通的方式。它使得生活不再只是物质,而是更具有感情基调和自我意识。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仪式感是生活和生存间的壁垒。希望这最后的情调得以被珍视,生活似花一般的美好得以绽放。

【仪式感】

金粤

有多少人的生活是过得充满仪式感的?也许很少,也许没有。

仪式感,或许只是看似与日常的生活格格不入。海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仪式感不一定带来昂贵,但一定可以让人尊贵。”就像农历二月十二的花朝节,人们约定集会赏花的着装要端庄素雅而不隆重艳丽,即能显现对花神的尊重又不夺走花朵的光彩。年年如此,人人恪守,这是一种多么优秀的仪式感。正如《小王子》一书中写道的,仪式感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仪式感,是行为负担背后的心灵放松。我的母亲,是一个仪式感的奉行者。家中,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一定要摆上一瓶鲜花,时常浇水换新,或是剪掉枯萎的花瓣。我问母亲每天这样累是为什么。她答道:每天看到这些花儿都有好心情。我想也许这些花儿有神奇魔力,可以让工作了一天的母亲舒心放松,也许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

可现在的人啊!简省了一切他们以为的“繁杂”,却同时遗失了生活的滋味,而未曾知觉。当人人必备的手机代替了书页泛黄、略带墨香的纸质书,人们对于知识的敬佩也少了一分。当瞬时即发的消息代替了字字深情、亲笔书写的一封信,人们对与好友的诚挚也少了一分。现在人们所缺少的仪式感,也许是在越来越追求便利简省的浪潮中,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回来的。

所以,请在生存中一点点拾起生活吧。再小的仪式感中其实都蕴含着最为真实的爱意,每天十分钟的临帖,时而一篇文章的抒发,都能为心田撒下一片美好的星光!

只是朴素的我们,忘却了本不该忘记的东西。如今的我细想,我还是愿意认同我的母亲,因为仪式感可能就是一份坚持,坚持在冗杂万事中抽身留一片静谧给自己,坚持在沉郁夜幕中洒下星星点点的微光,再汇成灿亮的星河。

【仪式感】

宋艺多

古往今来,“仪式感”宛若一叶扁舟,它带领着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时,也灿烂着生命的春天。

农历二月十二,是古人的一个节日——花朝节。这一天,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人都盛装出席,却不得穿得比花鲜艳。这一天,大家都是那么整洁、讲究、素雅、落落大方。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子,每年花朝节都要举行一场派对,以庆祝今年花开得美丽与茂盛。而有一年,花却出人意料地含苞未绽。可她仍然举行了一场聚会,用以思念昔日的繁花盛景。

可见,花朝节于古人而言,并不是毫无意味的仪式的堆砌,而是内涵丰富的仪式感的载体。仪式感,是一种让我们热爱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我们获取巨大力量的源泉。但是,仪式感,已经在今朝“改头换面”,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所漠视。

可能是科技的发达,导致了如今的随意与敷衍。以往的除夕,一家团圆,围坐桌前。或是其乐融融地闲笑谈心,或是团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抑或是在跨年的烟花下激动不已。但是,现在的年味被“手机”驱散,大家不再是大家,而是被一个个屏幕支配的傀儡,麻木地进行着抢红包、玩游戏的重复,年味慢慢地从现代人身边消逝,曾经的仪式感,也烟消云散。

仪式是什么?是不被遗忘的、值得纪念的。而仪式感,是要用心去营造的。一些祝福,团聚,文化,爱意,还有尊重,何尝不是仪式感在生活中的缩影呢?

生活需要仪式感,是认真、敬畏、郑重,而不是刻意、矫情、做作、虚伪。仪式感让人于世间不是生存,而保佑一味生活的乐趣。就仿佛古代的花朝节,在仪式中保有对花的尊重,对美好的欣赏。

让我们过一种有神圣感、仪式感的生活,将生命灿烂成一个莹亮的春天!

【仪式感】

章培珏

在一片浩瀚的星海中,总有几颗特别闪耀的星星,正因有了它们的存在,整片星海就变得独一无二、令人痴醉。我们的人生中,也藏匿着令人惊喜的“星星”,只有把握它们,创造它们,才能绘就独属于自己的星空。

农历二月十二是花朝节,在古代,人们都要在那日走亲访友,带着自己满心的欢喜,与爱人、友人、亲人,互相赠送花的种子。有能力的人家,还会举办花卉展览,参会的人们都会穿着淡雅干净的衣裳来共赏花卉之美。这一节日出于人们对花的爱慕与尊重,也使平平淡淡的日子中增添了几抹绚丽的色彩。

清明节去扫墓,重阳节去登高,中秋节与家人团圆,在独特的时刻做独特的事情,享受那一分一秒的不同,在记忆中留下美好这就是人们追求仪式的意义所在。但现在很多人把仪式感扭曲了,过分追求仪式。例如明明承担不起巨大的开销却还因面子的胁迫执意办一场盛大的婚礼。其实唯有物质躯壳的昂贵礼物,其实还不如一个真情实意的拥抱,一颗无法代替的心。

仪式感不需要特别的隆重。在写作业时,阳光正好洒进房间,而你把书桌整理得干干净净,掩上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享受笔尖滑过纸的舒畅,这也是一种仪式感。穷苦不堪的男子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生活在一起,每天都要拿起那本读过千百回的诗集,一脸深情地对着女子读诗,女子也同样幸福地望着男子。这些仪式感都是平常生活的小事,但都在用心丰足生活,而仪式感也正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在早晨太阳升起时,静静躺在床上听听鸟鸣;在傍晚夕阳西下时,朝着夕阳的方向悠闲散步;在夜晚月光洒下时,独自欣赏皓月莹亮。拾起生命中的点点星星,不辜负生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那繁花开放、岁月静好的日子。

【由心构成仪式感】

刘畅

仪式感,使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有意义。

——题记

仪式感究竟是因什么样仪式的举行而衍生的呢?如果是为了某种情绪,某种心底的怀念,那么并不需要跟随其他人一起在某个特定时间去进行。就好比清明扫墓,大可以在想念祖先时就去扫,不需要非要等在清明节这一天。对于仪式感而言,节日这一因素并不必然。曾经的天才诗人海子,在大学时有一个心爱的女生。毕业后,海子每天为她写一首诗,这也是一种仪式。

遇到一位老师后,我对诗歌非常得沉醉,也期望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优美的诗句,也想拥有海子那样惊世的文采。我试着写诗,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诗句总是乱七八糟,每天写一首诗对我来说是很艰巨的。妥协于“才智所限”,我的每一写一首诗,暂时变成了每天读一首诗,品一首诗。

我想我选择这一仪式是对的。样梵说过,“诗歌会唤起那些被我们忘却的东西,那些被浮华繁华遮盖住的美好过往,那些已经陌生着婉约,隐逸,迹简,意淡的诗意生存。生活本就是充满着离乱与温暖,当一地鸡毛成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着初心的向往与诗意的安放,便显得尤为弥足珍贵。”诗歌总是很美,爱读诗的人总不是为高雅而读,而是为那一份轻盈的触动。也许是出于仪式感,我读诗总要放几首纯音乐,让诗句中充沛的情绪在乐声中跳跃,让品诗更有意境。

仪式感是一种“感”,借助于外物来加强仪式是必要的吗?我想不是,心中的美好,才是仪式感聚焦的终点。

马德说,相思是“烛灭了,灯亮了;灯灭了,月上了;月隐了,朝出了;夕阳尽了,大地暗了,心亮了。”这句话不只用于相思,我觉得用在仪式感再适合不过。

——雨事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