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作文1000字
车窗外,是一排排绿树。转过那间小卖部,走进那条巷子,便是到了奶奶家。那个矮小的身影,正在环顾四周,见到我们,连忙乐呵呵地迎了上来,笑得皱纹都卷成一团了。一年不见,奶奶白发好似又多了不少。安顿我们以后,她又一头扎进了厨房。
我走到阳台上。远处,红红的灯笼挂着,家家户户的灯亮着,袅袅炊烟升起——那个让我觉得繁琐的新年,又来了。
不是不喜欢故乡,只是觉得在故乡过年实在是太多规矩了。
年夜饭上桌的,一定得是“九大簋”;每一道菜都要考虑今年什么年呀,奉什么神呀,还要色香味俱全;每次吃饭前奶奶都得“讲故事”,要把每一道菜的意义讲一遍——这道菜吉星高照,这道菜人丁兴旺,那道菜好运连连。实在吊人胃口!我和其他小朋友其实都只看着一个方向——那盘年年都会有的烧鸡,红亮的嫩皮,咸香的气味,引诱着我们,恨不得奶奶马上宣布开吃。
故乡的年是要守夜的,大年三十这关头,不守到年初一凌晨两点,奶奶是决不会罢休的。到了十二点,小朋友们都累倒在沙发上了。奶奶也不忍心,看了一眼时钟,又看了看我们,眼里闪过一丝遗憾,只能先让我们先回去睡。她呢?坐在那,看着,看着;其他大人也一样,两眼炯炯有神。我心想,为什么要如此认真呢?
不仅人要守夜,灯也要守夜。家里的灯也不能关,还一定要把门口的大红灯开着。有一回,奶奶发现了父亲忘了开大红灯,急得她连忙打开,又抓住父亲絮絮叨叨地讲说了一顿,说什么得罪了神明。这大概真的,那天晚上,父亲总是东坐坐,西站站,眼睛看着电视,但魂不知跑哪去了——大概是被神抓去问话了吧。
年初一大早是要拜年的。所谓的拜年,就是拜神——摆台,上贡品,十分讲究。我和婶婶便一大早起来吃完早餐过来帮忙。一进奶奶家。咦?奶奶人哪去了呢?我和婶婶正恼着时,就见到奶奶回来了。原来,她一大早就去买之后几天的菜了,匆忙放下菜后,就开始摆弄着神台上的祭品,跟我们说这怎么摆那怎么分:“这边八对碗筷、八个杯,那上面三支香、两根大蜡烛,这边金银角要这样分,记得加几张这个……”还没点完,她又跑进了厨房重新热早餐——她听到了小朋友们起床的声音了。终于摆完,要开始了,但还有人没起床。奶奶眯了眯眼,笑了笑,让我们耐心等着。
拜神,年年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奶奶站在前头,我们人手一份金银角,在后面站着。奶奶开始了祭拜,一连串的祭辞从她的口中流出:“玉皇天帝,阿公,阿伯,今年系个团圆年,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事事顺利……”奶奶念完后,便一一念我们的名字,让我们轮流向前祭拜。轮到我时,奶奶总站在我身后,用粗糙而又温暖的手抓住我的两只小手,教着我双手合十上下摆动,然后反复念着我的名字、住址,向神汇报。小时候,我总是很厌烦,老往旁边看,巴不得仪式早点结束;却总会见到父亲红着脸死死地盯着我,吓得我又马上转过头去,凝视着神台上一张张祖先的照片,继续那一次又一次的鞠躬。
拜完神就要烧金银角。奶奶拖出一个满是焦痕的铁桶,点起了火,我们轻轻地将金银角放进去。顿时火光冲天,将屋子照得亮堂。奶奶那双略微泛黄的眼睛盯着火焰,闪烁着希翼的金光。在火焰中,神台上那一张张曾经清晰、现在模糊的脸,渐渐浮现在了我的面前,微笑着,看着我们美好的生活,看着这新春的家乡。
走到阳台向远方看去,小巷中的排排绿树,房屋上的点点灯笼,青天里的缕缕炊烟。这一刻故乡的年,多么温暖美好!
故乡人,是多么看重自己的亲人啊!他们,害怕遗忘,害怕遗忘掉了那些亲人,于是有了许许多多融进了他们血脉中的习俗。守夜,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希望,在黑夜之中,已故的亲人们在红灯的带领下回到家中。“天空没有翅膀飞过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鸟儿已过,但却给亲人们留下了念想。他们已逝,但却成为了更美好的存在,守护着这个家族。
故乡的年啊,故乡的年啊!你使亲人团聚,你使逝者不灭,你使家族紧密相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