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同学当老师作文1000字
我,也曾为人师!
最先想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还挺可笑的,年纪不大,说话这么沧桑、可笑。
但不管怎样,是真真的。
在老师交给我当老师这个任务之前,我以为我也是点评作文学生中的一员,可没想到他交给了我一堂课,而且是一节公开课。在总评四篇作文的同时,还要讲解作文审题立意,这是一个相当难的挑战。
在我们班讲的是一节公开课,要来很多老师,还有校长。当时我不知道,后来要讲课的时候才知道,但是也来不及紧张。但是,没关系,不就是失了点风度、丢了点丑吗?学生,谁没这样的时候?但是我不怕,因为木兰还上过战场呢!同学们不会笑我,老师更不会,反而会帮我纠正不足与错误。也许会有人觉得很矫情,那也没什么,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班,喜欢这里的人,所以我愿意让他们见证我的成长。
讲的这堂课就是“木兰作文点评”,主要是在上节课九种审题立意方法基础上,我们着重注意——“抓住矛盾,进行思辨”。其实,自己准备讲课的时候也没有想那么多,讲课时在黑板上所列举的矛盾①英雄与小丑、②正能量与负能量、③文化不变与形象可变,还没有自己写作的时候想得那么全。
作为真正的实战演练,我们没有时间去一条条的找矛盾,然后深入发掘。平时我们就要训练,要看完材料就能抓住关键,这是最起码的,因为这样不会跑题,至于立意的深浅度就要看个人功底了。如果你能达到“文思闪眼佳作前,回首结局和从前”的境界,那么应付高考,我想是不成问题的。
而这次作文课的讲课很圆满,老师们感到很有收获,我觉得最主要是“四篇佳作”的功劳。因为只有“作文好”,我的“讲解才好”,好作文谁都会欣赏,可是好,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很多同学只是明于心不鸣于口,而我需要带着大家在美文中走了一遭,然后把那些好准确的解释一下。
说实话,明辨好文章,我还只是打酱油的。
第一篇文章是老师写的,他叫学生汪文杰出题,二选一,确定写出来的。我觉得除了选择材料比较陈旧一点外,其他的很多地方值得学习。比如在文章末几段,他连用了很多反问句,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是一种比较隐晦的方法。写文章有时候“问”比“叙”好,“不说”比“说”好,“拐个弯”比“直入胡同”好,这便是有一种神秘感,有一个词叫什么来着,“朦胧美”就是这样。
第二篇汪文杰同学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结构清晰明了,以“请尊重木兰”贯穿全文,使之结构不散,主题鲜明,老师曾评价“一线穿珠”就是这个理儿。
第三篇戴佳琦的文章,我自己认为很神奇,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以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的主力,而这篇《文化之于变通》并没有使用所谓“古、今、中、外”的事例,在没有这些诸多材料的支撑之下仍能从众多作文脱颖而出,可见一斑。毕竟很多同学的作文因缺乏事例而显得空洞无物,或者说理没有说服力。其实,道理人人都懂,可要把别人说服,让阅卷老师认可,那得费些心思,而这篇作文很好的解决了心中无素材积累同学的问题,避短扬长,可见戴同学很聪明。
至于第四篇,是我写作的文章,如果从反面立意,可以使人能够接受,就应该运用一些巧妙的东西。对此,我还是简要的讲解一下:文中所举人物事例都是筛选中国历史上的红粉佳人,用老子来阐述柔能克刚的道理,也证明巾帼英雄是柔者而不是弱者,这也就进一步贴近主题,木兰不是贪吃、胸无大志的人,这主要是因为以木兰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的结果。所谓反面立意,就是在否认木兰被演成的小丑形象之后,仍能宽容贾玲的错误,也就是说:“我”指出了你的错误,但不是指责,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我”就已经拥有这种精神文化,那么“我”代替贾玲反思的这种行文,也就强化了文化精神不能抹杀。
这应该就是双重弘扬文化了。
因为我们几个同学在公开课上的表现还好,我们被老师邀请到高三文科班讲解,这个的时候,我们几个人都得自然一些,清晰一点,因为我已经主持了一次,再讲课,就自然了,轻车熟路,我是真的将自己融入了堂课。
文科班的学生,我觉得他们情商很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很有思想和主见,然后就是梅同学,我觉得她语文素养很高,而且很谦虚。
四个点评的同学说讲得不错,但我更想听听文科班同学的意见,毕竟他们班不乏语文学习的佼佼者,对于我,与他们同样是学生,学生给学生讲课,或许会有人不屑。如果是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要质问讲课的那个人,“你凭什么?”所以这种焦急不安的忐忑心情,就像“拆开礼物”一样,你不知道打开的是礼物还是恶作剧!
有人不喜欢也没关系,有人不服也没事,那证明我还不够强大不是吗?那么让我借用莫言的一首诗来回答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角,别人走不进来,自己走不出去,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那么现在,我想说:对不起,我不懂你,所以,请也不要怪我。
俄国巴尔蒙特说:“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世界。”多么温暖积极向上的一句话,可是阳光与黑暗共存,黎明与深夜同在。
无论评价是褒是贬,我希望这样的成长,值得。
因为我,也曾为人师。
我曾身为人师。